农业资讯
惠州坚持生态立市!这4年空气质量连续居珠三角第一!
2021-12-20 14:49  点击:13
 惠州坚持生态立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

  天蓝水清地绿 生态画卷徐徐展开

  漫步在惠阳体育文化公园淡水河段,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:天蓝水清,空气清新,绿树环绕。2020年,淡水河国考紫溪断面全年均值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,20多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,昔日又脏又臭的淡水河,如今成为造福沿河百姓的民心工程。

 
大美惠州,风光如画。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

  淡水河的蝶变是惠州坚持生态立市,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真实案例。近年来,惠州坚持大投入推动水环境大治理,实施供排污一体化改革,2020年1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100%达标,城市建成区27条黑臭水体实现“长制久清”,水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、转折性变化,2021年全市水环境持续改善,获得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高度肯定。


惠阳淡水河整治后水质清澈。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

  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关注的“国之大者”。在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征途上,惠州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点工作,始终牢记“国之大者”,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全面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,全面统筹生态与产业、保护与发展,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打造“2+1”现代产业集群、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“总盘子”;积极抢抓“双区”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,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生态湾区城市,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。


惠阳城区第二净水厂助力淡水河改善水质。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

  “为保护美丽惠州,我们为山水蓝天立法”,这是坊间广为人知的一句话。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,惠州以推动绿色发展为立法工作重心,为保护“一条江”“一座城”“一座山”“一个湖”和“惠州蓝”进行立法。


城在山水中、家在花园里,美丽惠州宜居宜业宜游。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

  绿水青山是生活要素,也是文明要素,要看护,更要爱护。惠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全过程各领域,系统谋划、全面部署、强力推进。

  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担负起污染防治攻坚的政治责任,挑最重的担子、啃最硬的骨头,多次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,签发总指挥部1号令,号召全市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

  市人大积极监督各级政府、部门做好治水工作;市政协多次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工作,加强民主监督,积极献言献策。


仲恺潼湖东岸涌治理后水清岸绿景美。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

  实施刚性考核,压实生态环保责任。严格环境保护责任考核,进一步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,推行“能者奖、庸者罚”,以考核推进落实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”。

  实施“一线工作法”,解决污染防治攻坚难题。2019年起,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成立了近60人的加强版下沉督导组,对7个县(区)的水、大气、土壤、固废污染防治攻坚和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等工作进行全面帮扶和督导,市纪委监委全程参与督导。


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。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

  群策群力,惠州在发展中交出漂亮的绿色成绩单:2017~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位居珠三角第1,2020年水环境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7。天更蓝,水更清,地更绿,人与自然更和谐,惠州人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。


大美惠州,风光如画。 惠州西湖景区美不胜收。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

 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


沙河流域博罗石湾镇中心排水渠经过整治,水变清了,环境更美了。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摄


惠州母亲河——东江,保持着二类水质。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摄


博罗沙河整治,茶亭排渠治理后的面貌。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


臭水塘变身生态公园的沙河流域博罗园洲茶亭排渠。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

  

发表评论
0评